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17的文章

伊勢神宮的千年「遷宮」傳統

北藝大課堂筆記與延伸-黃貞燕《博物館與無形文化資產》0 302 伊勢神宮,擁有千年以上的歷史,象徵日本的命運,號稱是日本人靈魂的原鄉。 因為日本以大和民族為主,神道教為傳統信仰,雖然政教分離,但是神宮跟天皇世家仍緊密相連。而伊勢神宮於一千多年以來,一直扮演著神道信仰的中心,供奉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,還有稻米神豊受大神。全日本各地的神社,都會標示出 伊勢神宮的方位,可見其地位的重要。也因此,神宮的神聖往往是一般人不能接近的,大部分的儀式都不開放給大眾。不過隨著時代改變,因為 「信仰」而關注神宮、傳統習俗的人逐漸減少,但對 「文化」好奇的比例逐漸提升,伊勢神宮於1993年第六十一次式年遷宮時,開放紀錄片的拍攝,讓觀眾得以一窺各種慶典跟神宮內部,甚至是最關鍵的天照大神搬家都有影像紀錄。雖然消除了神宮的神秘性,但對於促進大眾跟學術上的了解,以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,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紀錄。 2013年第六十二次遷宮時,NHK又再度進行拍攝。( 遷宮系列影片 ) 這點跟台北城市散步推出的遶境祭典導覽類似,參加的人往往沒有傳統習俗的操作習慣,卻出於對文化的興趣而前來。為了維繫傳統的生命力,我想這些紀錄跟推廣,才能讓傳統持續的跟當代生活連結而不被遺忘。 遷宮的傳統,最初是出於實用的考量。因為木造建築不耐久,為了怕天照大神的居所被蟲蛀腐壞,而採取的預防措施。但後來逐漸演變成象徵性的儀式,每二十年就會在神宮旁的土地建造新宮,象徵性的展現循環的時間觀。每次遷宮雖花費不貲,但帶來的觀光跟經濟效益也頗為驚人,以 2013 年為例,雖花費了550億日幣,但估計的觀光跟經濟效益有2416億日幣。(其實其他的神社也會翻修,但不會像伊勢神宮地位特殊,各地都有遷宮奉贊會資助,能夠每二十年就遷宮、翻新。)有趣的是,當初世界文化遺產的公約剛推出時,日本第一個想爭取的就是伊勢神宮。但西方線性的史觀,無法理解一棟二十年的房子憑什麼是文化遺產,儘管其背後有千年的傳統。 每次遷宮都會花上數年準備。貞燕老師播放了一些遷宮的儀式,像是選中的梁木,不能用現代運輸的方式進入神宮,而是要用人力涉水、穿越伊勢市,辛苦的搬運到伊勢神宮境內,稱之為「曳木」。運來木頭之後,木匠會悉心的在每根木頭上都清楚標示這是要用在哪裡的梁柱,並區分朝陽或背陽生長,考量到木材的疏密程度。而且建造的方式,也是傳統的榫接,不用一根釘子。神宮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