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要四年沒有寫網誌,編輯器都長得認不得了。手帳還是拿來記工作的摘要。如果是要爬梳想法,往後再回來檢視的話,似乎還是數位化要來得方便。 # 今天是個聆聽煩惱,嘗試提供解方的一天:情緒勒索與妄想的家庭劇、藝術家進度落後想延期、伴侶工作不順另尋他路。對於家人愛人,能夠適時的提供撫慰,讓不擅長表達情感的我可以在關係裡有一點貢獻,稍稍緩解了一些我活得太自我的擔憂。對於工作上的破洞,除了跟同事碎嘴幾句,也只能盡快思考解決方案,力求補坑。 # 會想重新寫網誌,大概是想好好記錄自己這段時間的想法。大概從五六月或更早,我就開始跟身邊的朋友招認我對未來的迷茫感。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繼續待在公立美術館的體制?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策展?懷疑藝術產業中能否找到工作滿足我的報酬期待與職涯發展? 這大概是第一次,我坦蕩地告訴大家,我不知道、我很困惑、我感覺卡住了。 起初我覺得這是很大的揭露,過去我再怎麼樣都會想要有了一些成果跟前進,才告訴大家我做了什麼嘗試。(雖然還有很多不足,但是這是我現在取得的進展,巴拉巴拉。)即便有些心虛,可是看到大家對於我所謂「成果」的稱讚,還是會感到自我滿足。但其實,那背後還是有很多我沒有參透的事物。 我總是不斷地想起,大四英文作文課的報告,我寫了分析Jeanette Winterson的短篇小說Orion的報告,拿了一個不好不壞的B。教授看得出來我盡力了,但他有些意味深長又促狹地說,You haven't solved it. 文學解析變成一場推理辦案,我該偵破的是作者的意圖還是故事的核心呢?雖然報告寫了什麼全忘了,但教授的那句話,讓我總覺得自己是個沒抓住兇手的警探,滿是遺憾。(不知道再找出文本跟報告來看的話,我有沒有可能一眼看出六年前遺漏的線索?) 說遠了,我要說的是,我總覺得自己太善於偽裝得一臉堅定自信,可以頭頭是道的分享我做的事。但心底我害怕著,哪天某個真正銳利的人會看穿我,發現我其實充滿困惑與害怕,I haven't solved the case。而隨著年紀漸長,我開始認為,每個檯面上有模有樣的人,可能也都跟我一樣巧妙的偽裝著。就這樣繼續包裝,也沒關係。 老實說,完成第一檔獨立策展後,我就感到空虛跟失落。就這樣嗎?我努力兩年的成果。(我甚至還幫自己多挖了坑,多花了半年時間製作展覽專輯,讓自己蠟燭兩頭燒,眼看著要一路爆炸到十月,可能也沒有太...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