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創新與美感》-林曼麗教授演講

北藝大文資學院講座摘要/感想 2017. 5. 9
曾任北美館、故宮及北師美術館館長,林曼麗老師不斷強調博物館的核心在於回歸人的價值。這跟老師身為藝術教育學者的訓練有關,也因為老師的研究背景是以日本跟台灣的近代美術教育,她不斷強調博物館的意義,不在於回到過去,在於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。博物館該怎麼從封閉的盒子,到開放的平台?又怎麼讓不同世代的人,跟文物產生對話?
因此博物館既要創造知識,更要創新價值。提出許多新穎觀念行銷博物館的林老師又說,其實自己不懂行銷。「我是個不懂行銷的館長,行銷只是技術,重點是理念」。當一個博物館館長,需要不斷的思考博物館的定位跟未來,才能發揚其價值。
老師以她在北師美術館跟故宮的經歷,跟我們分享她成為館長的因緣際會,以及她希望帶給這兩個博物館的新思維。

北師美術館

當初北師美術館的成立不被看好,原本學校希望外租給商店或書店,可以有租金收入,不像美術館的經營需要開支。但林老師提出,「要有價值才有產值」,到底是在辦大學,還是開雜貨店? 在校務會議說服了校方,也因為如此,她從過去握有許多資源的故宮院長,成為一年只有100萬業務費的大學美術館館長。雖然資源跟人力比過去無法相比,但我認為做為創館的館長,她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做創新的事,讓北師美術館從開館以來,不斷有豐沛的能量去探索當代美術館的各種可能。個人覺得會有這樣的嘗試,也是因為北師美術館無法以館藏跟其他公立美術館競爭,採用創新的展示型態,才能吸引觀眾。而作為大學美術館,或許也讓北師美有更多摸索的空間。
也因為曾經擔任過北美館跟故宮的館長,林曼麗老師以北師美做為一個新形態美術館的實驗場域,希望北師美要打破既有的美術館概念,無論是北美館的白盒子空間,或是故宮的藝術殿堂感,更進一步與人、與城市對話。(從北師美的建築即可發現,二樓挑高的大面落地窗,直接的將城市街道融合進美術館空間,雖然對於作品的展示跟保存帶來挑戰,但讓觀眾感受到美術館空間跟城市的貼近。)而且大館的組織嚴謹,館長指派策展人,並不真正策展,可是北師美的人力短少,館長自己跳下去策展,或許更直接的體現林曼麗老師的概念。

我認為林老師在北師美辦的首展《序曲展》,替北師美下了非常好的定位。國北教大的前身為總督府國語學校,曾孕育許多著名的台灣近代畫家,如黃土水、陳植棋、陳澄波等人。承接過去引介西洋美術到台灣的角色,她以「藝術的前衛,教育的先鋒」作為展覽副標,並展出過往的校友畫家,同時奠定北師美的兩個發展重點:當代藝術與藝術教育。
通常聽到台灣美術的紀念展,我的第一直覺是像高中美術課本,一堆年表,很無聊。但是林曼麗老師顛覆了紀念展的既定手法,將通常掛在牆上的年表,挪移到地板上的線條,以藝術家的創作生涯為經,年代為緯,還有天花板垂掛的畫作,形成觀眾可以自由行走、互動的3D年表。

除了以創新的方式回顧過去的畫家,林曼麗老師希望能有當代藝術家跟前輩的對話,便找了蔡明亮導演拍攝影片。於是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蔡導還因此認真的上了不少台灣美術史!經費短缺的美術館,也沒有太多資金給蔡導拍片,於是場地就選在美術館地下室,工作人員就讓國北教大的學生參與。能夠活用資源,小館才能突圍!
第三個創新之處,則是林曼麗老師將作品旁的說明標籤移除,挑戰觀眾的看展習慣。她希望能讓觀眾重新思考"觀看"這件事,「我們去看展覽,到底在看作品還是在讀文字介紹? 」她提出這樣的質疑,於是她故意區隔知識性資訊跟作品本身,不直接在作品旁貼標籤,另外標示在平面圖上。這讓外國美術館的館長很驚訝,但也沒有觀眾抗議。我不確定這個做法是否是曼麗老師開創的,但現在不少美術館也開始採用這樣的展示方式。

來美術館郊遊

《郊遊》挑戰將時間性的電影放到空間性的美術館,讓觀眾從固定、被侷限的座位解放,自由的遊走在展場。但是為什麼要在美術館展示電影? 一方面是因為蔡明亮導演的作品不適合商業戲院,因為其電影情節不多,但影像力很深厚 (應該是指視覺效果很強) ,另一方面,隨著電影作為第八藝術的地位逐漸被認可,以MoMA為首的當代美術館開始收藏錄像作品,在美術館放電影或是將影像作為展品,開始成為一種趨勢。但《郊遊》不但勇敢的只以蔡導的電影為主,更進一步的轉化,把美術館的空間用枯枝重組,映襯影像。可以說,電影放在美術館跟在電影院,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場址,創造了迥然不同的脈絡。

搭配《郊遊》展覽,北師美首創三十六小時開館、夜間講堂、夜間音樂會等,讓藝術家跟民眾交談,甚至交心。但也因為蔡明亮導演沒有藝術家的架子/孤僻感,對展覽非常投入,幾乎成為駐館藝術家,竭盡所能的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接觸藝術。我都還記得他第二個在北師美的大展《無無眠》,他幾乎跑遍台北的校園到處催票。而我也有幸在美術館聽愛唱歌的蔡導高歌,聽他跟小妹妹打勾勾希望她要看自己的電影,不要像大人都看不懂XDD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也要舉辦多場開放圓桌讓藝術家跟觀眾互動,但我想互動的深度跟蔡導應該是無法相比的。


這樣的創舉也挑戰美術館的組織,要如何調整才能支持這樣的創新? 而美術館為了推廣藝術,到底可以或應該要做到什麼程度? 我認為北師美術館為了讓大眾來美術館,享受藝術,付出了許多努力。美術館成為流動的文化盛宴,透過更多開放,讓更多不同族群願意走進美術館,像是為了來美術館睡覺,觀眾一早就來排隊,而睡覺的觀眾成為作品的一部份。
當時在《無無眠》看著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來美術館度過一晚,我忍不住覺得,這應該會是這些孩子一輩子都記得的幸福回憶。而當我躺著凝視李康生熟睡的模樣,窗外的捷運燈光閃過落地窗,城市、美術館融入我呼吸、閉眼的日常。
後來北師美推出的做夢計畫,也持續這種「打開美術館」的方向,像是:
I. 葉名樺(Yeh, Ming-Hwa) / 《寂靜敲門》 一個人的美術館
展出舞蹈一個月,讓藝術家在現場面對觀眾。乍聽之下,跟Maria Abramovic的"藝術家在現場"有些類似,但因為我沒有去看,所以就請有去的朋友來補充~ 阮怡蓁:)
II. 陳彥斌(Chen, Yen-Pin)  / 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
台新藝術獎得主,希望談聲音跟生活的關係,讓展場可以喝酒吃東西談天跳舞。
北師美的嘗試是勇敢的,但是我想它每一步的操作都需要不斷的證明,這些脫離美術館常軌是為了要讓美術館回歸人。這種操作最大的危險就是可能會淪於噱頭,但目前為止,我覺得北師美的平衡抓的蠻好的。
除了在使用美術館的方式上創新,北師美展出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美術館,如:
打開羅浮宮九號
羅浮宮曾經也有過一個創舉,邀請漫畫家到羅浮宮自由創作。被視為第九藝術的漫畫,居然直接面對最最古典精華的羅浮宮,而北師美又將這樣的成果展出。這個展覽我自己有去看,對於展場有摺紙造型的動線引導觀眾印象很深刻,跟一般美術館預設觀眾是「漫遊者」很不同,讓我覺得有些受限,而且法文漫畫的文字都沒有翻譯成中文,這點我不太能接受,因為漫畫的文字也是漫畫創作的一部份。但是能夠將漫畫以藝術品的角度看待,依然是有趣的。

當代時尚業大舉入侵美術館的潮流下,北師美也不能免俗地跟時尚界有接觸。特別是其作為小館,彈性勝過大館,因此可以提供空間給時尚雜誌取景 (報導) 曼麗老師開心的說,場地費是兩天100萬元。我覺得這其實也是美術館經營的一種方式,透過這樣的模式,讓美術館可以有資金去做其他想做的事。曼麗老師驕傲的說,北師美一年賺400萬給學校,可見得當美術館大膽的創新時,同時也能帶來產值~

故宮

作為第一位女性院長,曼麗老師起初覺得傳統的故宮跟喜歡前衛創新的自己調性不合,但陳水扁前總統希望她能讓故宮成為現代化的、台灣的故宮。
如果我去故宮,那我就要改變故宮,我不可能被故宮改變。」(好狂) 她因此接受了這樣的挑戰。也因為故宮院長的等級近乎部長,不受文化部管轄,因此林老師有很大的權限可以去改革。她認為故宮的宗旨,不該只是維護中華文化,而是要創造台灣新文化,而提出Old is New的概念。 文物保存雖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讓文物與人對話。不是光有文物收藏,就可以跟國際比拼。因為博物館不是庫房,重點在於詮釋,創造新的價值,不那麼做的話,就只是形骸。不管是一系列的形象廣告(可參考劉曉樺的 《Old is New!? 故宮宣傳影片及青年觀眾解讀之研究 》、國寶總動員等,都是讓故宮年輕化的嘗試。當然這樣的操作,背後可能有更深的政治意涵,但我想傳統博物館需要創新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
除了形象包裝、文創商品,曼麗老師任內推出的大觀展,也試著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文物,像是讓展品如伸展台的方式擺放,而非放在玻璃櫃中。或是畫出宋徽宗的背面肖像,使古人的形象立體化,多了想像的空間。



結論
  • 創新與美感兼具,才能在美術館有突破性的嘗試。
  • 要改革的前提是要尊重人。
  • 博物館要創造知識,更要創新價值。提出對未來的想像

Q&A

問:曼麗老師是怎麼培養美術館工作的專長跟經驗? 當一個館長要有什麼視野跟能力? 答:專業能力一定要有,然後要累積經驗。當這兩樣東西累積夠多,就會有一種直覺,才能在對的時間做對的判斷。然後好的領導人能激發手下的正能量。要能「尊重人」,團隊才會支持你改革、創新。我在當故宮院長時,我跟清潔工打招呼的態度是跟副院長打招呼一樣的。

問:對於想走博物館的社會新鮮人,會給什麼建議?  答:理論跟實作並重,因為現場的複雜度超乎書本。

林曼麗教授經歷

台南女中,師大美術系學士。曾被李梅樹,李石樵,廖繼春教過。大學時參加兒創社,喜歡教小孩畫畫,後來被分發到國中教美術,很喜歡教放牛班的小孩。但教了兩年後感到教育現場的無能為力,因此決定留學。
「我從來沒找過工作!」在東大攻讀教育博士十年(1978~1988),是東大第一個女性的藝術教育學博士、也是台灣第一個藝術教育博士。她在回國前夕被邀請至國北教創設藝術系,後被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邀任北美館館長(1996-2000)。之後又擔任故宮院長及北師美術館館長

側寫/murmur/評論

老師講話很快,聲音偏低,穿著水墨色,剪裁合身的小洋裝,氣質優雅,但卻很有能量,不斷思考怎麼創新。聽林曼麗老師演講會讓人對台灣的美術館感到有希望><
但是能夠像她這樣被工作找上門,需要的是學術上的專業,還有機運,跟貴人賞識(?)。她提到在東大的十年對她影響至深(雖然沒有詳細說明),但是能夠支持她在日本求學十年,家裡應該也是有足夠的經濟根柢。而我也好奇,沒有基層經驗,學者出身,又如何能掌握博物館或國藝會等機構的實務面呢?

感謝婉真老師邀請林曼麗老師來,也剛好因為下午的課延期,才有機會聽到演講。不過因為太害羞了就沒跟曼麗女神拍照>< 還好有團體大合照(?)
感謝 何慕凡擔任共筆好夥伴,但Dropbox Paper的協作沒有hackpad跟google doc給力XD 歡迎大家各種補充:)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Less

從忠泰美術館《十年》展覽,談「回顧展」之可能

塔咪教你如何一天攻克威尼斯